浙江有白酒 好酒同福永
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,蜿蜒千里,它的修建開通改變了我國古代經濟、文化發展與交流狀況。
運河興,則城市興,在大運河的最南端,有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塘棲鎮,是很多人向往的夢里水鄉,曾被譽為“江南十大名鎮之首”。
塘棲古鎮上有一家“同福永”,在大運河的滋養下,從清朝末年的夏同福醬園,民國時期的同福永醬園,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地方國營塘棲釀造廠,再到如今同福永釀酒有限公司,時代幾經變遷,都未曾中斷過黃酒、糟燒、醬醋的生產和流通,隨著悠悠古運河向遠方無盡延伸,百年來為人們的生活貢獻著一縷醬園香。
塘棲,因運河而興
同福永創于塘棲,長于塘棲,百年來同福永的成長發展已經融入進塘棲鎮的骨血之中。
塘棲鎮位于杭州市北部,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,使其成為蘇、滬、嘉、湖的水路要津,歷朝歷代以來,塘棲均為杭州的水上門戶,也是聞名遐邇的“魚米之鄉、花果之地、絲綢之府、枇杷之鄉”,如今又有著“文化之邦、酒興之懷、同福之永”的美譽。
四通八達的運河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,也帶來沿線地區的經濟繁榮。在南宋定都杭州的150年里,杭州四郊的商業日益繁華。當時城郊出現了許多商業繁盛的鎮市,據《夢粱錄》記載,城外有湖州、北郭、湯村、臨平、西溪等十五鎮市。杭城的米糧店明代前集中在武林門一帶,明代在塘棲筑米棧倉房,每年有數十萬石儲積于此,以防不虞,臨平、塘棲等鎮都設有糧食交易市場。
塘棲真正成為江南名鎮,要歸功于京杭大運河改道和明弘治年間寧波商人陳守清募建廣濟橋。
一開始,塘棲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,與京杭大運河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。因為早期開挖的運河并不經過塘棲,從海寧通臨平,再通到杭城,這條河一直沿用到元代。后來這條人工河道需要人工筑壩才能通航,而且河道狹窄,早已不能滿足當時大船的通航需求。元末張士誠將運河改道,穿塘棲鎮至崇福鎮,再經石門抵嘉興,塘棲成為江蘇、上海至杭州的必經之路。
河開矣、橋筑矣、市聚矣,廣濟橋的修筑,使兩岸聚連成片,蔚成大鎮。方圓數十里的農民以塘棲為貿易中心,將自產的農副產品到鎮上來銷售,又購置生產、生活資料回到鄉下去。繁忙的季節,每日來鎮上的農船數以千計。每年春夏之交的香市時節,塘棲商業最為繁忙。蘇、嘉、湖等地去杭州進香的香客,無論徒步行舟,大多到鎮上留宿。運河上檣帆云集,兩岸市聲喧騰,深夜方罷,酒樓茶館也格外興旺。塘棲的晚市也很發達,古人有詩云:“市門相向鎖長虹,畫舸奔云趁晚風。簫歌聲喧春夢杳,兩廊燈火映溪紅。”詩中描寫了當時繁華的景象。
運河的開拓,也為塘棲引來大批外籍客商,其中徽商居多,主要從事茶漆、當鋪和米行。清代時,塘棲有“九車十三當”之說。典當鋪的朝奉都是徽州人。寧波商人在塘棲主要經營海產、藥材、南北貨及桐油、草席、日用百貨等。杭州商人在塘棲的商業活動有囤米、販絲、經營典當和南北貨,主要是米業。還有紹商,主要是經營漁業,也有貨航班及酒醬業。還有閩商,主要經營桂圓、荔枝等南貨干果,生意也不錯。而本鎮商人大多從事米業、絲綢,以販運本地生產的土絲、土綢、水果或中轉山貨、木材、毛竹等,運往蘇、杭、常、錫等地,多數是小本經營。塘棲逐漸從一個不知名的小漁村發展為杭州附近最大的貨物集散地,可謂盛況空前。就連康熙、乾隆下江南時都要路過并駐蹕此地,鎮上還建有規模不小的行宮。
對全國而言,運河經濟的發達,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、知名度較高的老字號。這些老字號一般都經歷了嚴峻的考驗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又歷盡艱險,終于立于不敗之地。清末民初時,塘棲鎮上知名商號有50多家。同福永、姚致和、翁長春、天源福、德生堂、廣泰豐、鼎昌、范同盛、仲嘉順、棲園、大慶、孫鶴軒等,都是當時家喻戶曉的知名商號,其中酒醬業有10余家,以同福永、仲嘉順規模最大,在杭州市地區也頗有影響,各家店堂、棧房數十間,大缸數十只,雇工均20人以上。當年康熙、乾隆駐蹕塘棲時,同福永還沒有創辦,不知道兩位皇帝飲的是哪家的酒水呢?
塘棲的老字號大多前店后坊,前面做生意,樓上住人,后面是作坊和棧房,機米坊、油坊、豆腐作坊、制藥工場、糕餅工場……店里的原料、燃料進貨、出貨,都從店前的河埠上落,河邊日日泊滿了船。買家挑了貨就近落船,沿著運河就進了杭城,或運往各地,簡單便捷。這也是千百年來水鄉老鎮的商業經營特色。
同福永,見證塘棲曾經繁華
無處不在的水、悠長的弄、一進又一進的老宅……都仿佛在訴說著塘棲曾經的喧囂和繁華。很多老人都說,塘棲能說道的東西有很多,但真正能稱得上傳承的,那應該就是同福永了,就是因為同福永是一家一百多年來生產經營從未中斷的老字號。
清末民初,在浙北及蘇南一帶,醬園一般都兼營酒業。1890年(清朝光緒十六年),也算是晚清社會一個相對安定的年份,此時的塘棲鎮已經在“江南十大名鎮之首”的位子上占據了很多年。這一年,全社會經濟復蘇,同福泰業主之一夏甫卿在塘棲西石塘街創辦了“同福醬園”,前面加上業主姓氏又叫“夏同福醬園”。夏甫卿自設工場造醬、釀酒,主要生產銷售黃白土酒、醬油、米醋、腐乳、醬菜等,前店后坊,門市兼營食油。
自從“同福醬園”創辦以來,塘棲人都一直喝著“同福醬園”釀制的的酒水,用著“同福醬園”生產的醬油,吃著“同福醬園”推出的醬菜。這可以說是塘棲人生活所必需的產品,也可以說是塘棲人家喻戶曉的品牌。至今塘棲人還津津樂道著“同福醬園”的故事:如民國時期以生產黃酒出名,當時生產的黃酒曾在杭嘉湖一帶享有盛名。
民國時期同福醬園的生意極好,也見證著塘棲鎮的輝煌。老舊時光的每日清早,夏同福醬園門前的河埠頭,快班航船便陸續出發了,五六位船工一齊劃槳,船速不慢,船上是整甏整甏的老酒、醬油、腐乳。在陸上交通不發達的年代,水上運輸是交通物流的重要方式。塘棲是杭城的水上北大門,去湖州、蘇州、嘉興、上海的航道都在這里匯集,是運輸線上的樞紐和節點,同福永的生意興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1896年(光緒二十二年),夏氏將夏同福醬園賣與汪道生家,改稱“汪同福生記”。汪家自安徽遷居而來,經商發達后在塘棲置地造屋,成為新塘棲人。清朝末年汪道生的父親汪壬在塘棲開設米行,是鎮上有名的富商,汪道生更是熱衷于鎮上的慈善事業,捐資參與重建唐玉潛祠、呂祖壇等,并興辦義學。對太平天國運動之后塘棲鎮的重建作出不少貢獻。1913年(民國二年),汪同福生記被汪家的汪合興醬園接收為分園。
1920年時,汪合興醬園生產能力已達黃酒480噸、白酒130噸、造醬400石,并改名為“汪同福”,經理是姚篤齋,其生產的長春酒尤為遠近聞名。1933年,因欠債超過資金,被債權人接管,改名“同福公醬園”。據民國二十四年(1935年)國民政府實業部調查,汪同福醬園被列為“浙江省釀造業重要企業”。1935年10月,經杭州銀行介紹由“同福永醬園”接收,由戴美正出任經理。抗戰勝利后,改名“同福永生記”,由金譜琴出任經理,注冊資本3億元舊幣。同福永生記以釀制黃酒為主,并經營醬制品。據統計僅1939年一年,同福永醬園造醬用黃豆1300石,釀仿紹酒160噸,腐乳用黃豆1300石。1940年,同福永醬園由戴美正之婿金譜琴出任經理,他后來還擔任過塘棲鎮商會酒醬商工會的理事。1943年,同福永醬園盤進了姚永興醬園的全部房產、基地、工具用品,遷址到了水北街83號,生產規模顯著提高。現在塘棲水北街的同福永舊址,就是原來姚永興醬園的產業。1945年抗戰勝利,集股120股,改名為同福永生記。1949年下半年,共產黨軍管會軍代表米萬成進駐同福永醬園。
1956年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時,同福永醬園與塘棲仲嘉順、源新、郭源茂等釀造廠合并,改為地方國營塘棲釀造廠。隨著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,產品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,所產黃酒多次在杭州地區評為質量第一名,是全縣境內最大的黃酒生產企業。1959年,,協豐酒廠并入塘棲釀造廠,開始生產白酒。上世紀60年代后,產品從醬制品為主轉為釀酒為主。1979年,塘棲釀造廠改革黃酒生產工藝,試制成功了立式蒸飯法,使黃酒產量大大提高,達到年產黃酒2742.88噸,比1949年提升了13倍,該項成果還獲得了余杭縣科技成果三等獎,1980年,又投入27萬元新建黃酒生產工場1000㎡,使黃酒生產能力超過5000噸,當年的實際產量達到了,5229.29噸,同年還建成了瓶酒車間,翌年開始投入生產。1983年,經上級批準,改名“杭州市塘棲酒廠”,并與次年開始啤酒生產,開拓新產品。1987年,廠房面積16069平方米,職工490人,產品有黃酒、白酒、果露酒、藥補酒、啤酒等5大類40余種,年產量15488噸,年產值1068萬元,成為一家專業釀酒企業,所產清宮御酒、狀元紅、竹葉青、螞蟻酒、雙參禮酒等,在市場上十分暢銷。
改制,同福永發展的十字路口
時光荏苒,企業興衰。到新世紀,滿園的大缸、金字塔型的竹編缸罩、濃郁的醬香依然在,但飽經風霜的同福永已風光不再。
新世紀前后,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,在全國范圍內改制成為眾多國企發展的十字路口。2001年,國營塘棲酒廠完成改制,蔡永和是國營塘棲酒廠的最后一位廠長,也是改制后酒廠的第一位廠長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中國的白酒市場價格混亂,瘋狂漲價,導致政府出面整頓后,白酒行業也進入調整期,整個行業一片蕭條,許多名酒也滯銷積壓出現眾多問題。國營酒廠出身的蔡永和一缺資金二沒資源,無力加大投入讓企業生產升級換代,更無力擴大品牌廣告宣傳。繼承了百年傳統釀造工藝的塘棲酒廠,逐漸在大浪淘沙中默默無聞,經營出現了困難,蔡永和也產生了退意。
2007年初,長期為塘棲酒廠供應大米的余杭興良米業公司老板沈士良了解了“同福永”的故事,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老字號的商業價值,決定接手當時已經經營困難的塘棲酒廠,并正式恢復使用“同福永”這一百年品牌。
在一番審慎而緊鑼密鼓的運作之后,杭州同福永釀酒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并重新投產,繼續堅持酒、醬、醋等生產的傳統工藝,比如做醬油,選用優質黃豆,靠太陽曬。所以,走進同福永廠區,見到的是大缸、竹編缸罩,做出來的醬油有一種特有的醬香。
尊重傳統的沈士良將純釀傳統手工制酒工藝全面保留了下來。數十名老手工藝人已在同福永呆了幾十年,他們的父輩甚至爺爺輩都曾為同福永的歷史輝煌貢獻過力量。現在,這些老員工還干著跟百年前一樣的手工活。正因為這樣,同福永的酒醬才有了百年不變的味道。
同福永還廣攬良才,專門請來精通白酒釀造工藝的老師傅耐心研磨,終于研制出原釀珍藏白酒。同時同福永又有興良米業作為產業鏈的上游端,確保了同福永白酒釀造優質原料的供給。同福永白酒以蕎麥、高粱、糯米、小麥和適量的豌豆為原料釀造,因為是正宗原漿酒,壇裝的常常供不應求,賣到斷檔。為了使同福永白酒不至于陷入無酒可供的尷尬,沈士良投資上了一條白酒灌裝生產線,一款同福永紅瓶裝喜慶酒由此誕生。塘棲的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它為“塘茅”(寓意塘棲茅臺),每逢外地親朋好友過來,宴請時便以“塘茅”助興。一來二去,酒香飄出了萬里……眼下,53度、45度、43度和38度同福永紅瓶白酒已經走出余杭,正在江浙市場走紅。
在十年前接手同福永酒業時,沈士良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貯藏原漿白酒,如今規模也達到了十多萬壇,基本和黃酒貯藏規模相當。這個代際傳承的特殊“原始積累”為同福永踐行黃酒、白酒產業并駕齊驅的戰略提供了基本保障。
在制酒技術上,百余年承續之間,同福永不但沒有斷檔,反而推陳出新。比較突出的一點是,他們在省內率先攻克具有重大環保價值的黃酒自動化生產技術,同步解決了米泔水排放處理、浸米工序中的淀粉損耗等問題,為黃酒釀造行業清潔生產、節能減排提供了一種“綠色方案”。同福永之前的市場在國內,如今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展,黃酒也開始出口到日本、韓國等周邊國家。
創新,推陳出新的發展之道
同福永重視繼承中的創新。在以傳統釀造工藝釀造生產黃酒、白酒、醬油、米醋的同時,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功開發了枇杷酒、青梅酒等果類酒,受到市場歡迎。
塘棲地區是有名的“花果之地”,盛產水果。總歷史上看,水果業也是塘棲最主要的的商業之一,尤其是枇杷,收購后一般縣內銷三分之一,其余通過行商外運;還有超山的青梅,收購后加工腌制,再外銷梅坯等半成品。民國期間,塘棲有10家南貨業加工梅子蜜餞,往往一個香市可銷兩萬斤以上。“四、五月時,金彈累累,各村皆是,筠筐千百,遠返蘇杭,嶺南荔枝無以過之矣。” 枇杷不易保存,生果超過兩天就會腐爛變質。作為土生土長的塘棲人沈士良常常思考,能不能借助塘棲盛產枇杷之地利,打造出一款“特色果酒”?
六、七年前,國內果酒概念、果酒產業還處于尚未真正成型的空檔期。同福永與杭州農科院接洽研究,以高科技結合百年傳統工藝,創新釀制出具有塘棲特色的枇杷果酒,枇杷果酒甘甜馥郁,具有一定的潤肺止咳功效,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養生果酒。隨著枇杷酒的成功研制,梅酒、桃花笙記等果酒相繼上市,火熱銷爆京東商城等平臺,正逐漸成為“網紅”酒。果酒系列是同福永目前重點開發的項目,其制作工藝還讓這家老字號獲得了一張現代化的“新名片”——浙江智造精品企業。
2017年,一部《三生三世·十里桃花》電視劇熱播,讓同福永團隊發現那逍遙避世的折顏上神所釀“桃花醉”如果不一壇壇地搬到現實中,讓眾多追劇青年大快朵頤,豈不太可惜?!很快,同福永低度桃花笙記酒面世。與此同時,我國西部地區一家知名酒企業推出了一款度數較高的桃花醉,于是不少網民將兩者加以品評熱議。毫無疑問,同福永果酒為塘棲這個“舌尖上的江南古鎮”起到了推手作用。
十里梅花香雪海,余杭超山歷來是國內知名賞梅勝地,然而花季過后的梅子去向成疾。同福永以青梅制酒,用價格高昂的原酒封存、泡制出的青梅酒純度更大,連擅長制作青梅酒的日本、臺灣等地專家品嘗后都豎起大拇指,有酒客更評論稱“同福永”青梅酒口感遠勝日本“俏雅”。當“同福永”的青梅酒美名遠播,近年來其銷量更是供不應求。
沈士良本人對果酒產品寄予很大希望。至少在銷售份額占比上,他要把果酒提升到和黃酒、白酒同等重要的位置。“果酒還是有比較大的拓展空間的。做得好的話,就會很快對應年輕人的喜好。杭州地區果品出產豐富,只要有足夠的精力,有足夠的研發投入,我們就可以做春釀、夏釀、秋釀、冬釀,青梅、枇杷、水蜜桃、蜜梨、葡萄、藍莓這些都可以制成果酒。我相信只要營銷得法,注重內在風味和品質,把握好果酒歷史文化的開掘,果酒在國內有可能真正形成一個產業,很可能會成為繼白酒、黃酒、啤酒、紅酒之后的第五大酒產業。”沈士良說。
品牌,助力開啟多元發展
百年老廠幾易其手,卻從未中斷經營。同福永,在品牌積淀上已經有了較好基礎。
同福永比較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設,一直致力于挖掘歷史文化底蘊,弘揚酒文化,傳承酒文化,并積極申報老字號。老字號評審專家來實地察看后,發現廠區內那一排排具有百余年歷史的大缸、一排排像金字塔一樣的竹編缸罩、一百余年沒遷過址的生產廠區,不由嘖嘖稱奇,一百余年沒動過地方的老字號,這在浙江全省都少見。2011年,“同福永”正式被浙江省商務廳認定為“浙江老字號”企業,亮出“同福永”百年老字號的金字招牌。
2015年10月,同福永搬到新的廠區,位于塘棲鎮西河村新建的酒廠面積2.5萬平方米,基建、環保鍋爐置換等投入了6000多萬元,機器設備已悉數入場,已經全面開工生產。二期廠房也已經基本完工,總建筑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,其中設備投資達1000萬元左右,主要用于白酒釀造的后道灌裝。在二期廠房地下層,還將設置100個左右的窖池。原漿釀制的純熟工藝、地下層壯觀的酒窖、一件件與制酒有關的歷史實物,然人目不暇接。
同福永在塘棲水北街原址,現在是運河谷倉博物館的一部分。塘棲鎮上水北街的同福永原址也開辟了一個酒業文化的展示館,在展示同福永歷史的同時,讓水北街繼續保留老字號傳統工藝和勞作方式的景象記憶,讓喜歡老傳統的人感受老工業遺存的味道。
2016年,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舉行杭州峰會,同福永品牌沒有缺席。峰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同福永公司頒發了《G20感謝狀》,內中肯定同福永在杭州峰會服務參與過程中展示出了風采,展示出了能力,展示出了特色,更展現了實業報國的理想、回報社會的情懷、積極有為的擔當。“有了這份情懷和擔當,相信我們的企業會走得更遠,發展得更好”。
近幾年,同福永還致力于生態種植,承包酒廠附近一百多畝枇杷園,從種植到采摘、釀酒,做足枇杷酒全產業鏈。枇杷采用生態種植,杜絕對人體有害的農藥,除草、捉蟲全部由人工操作,同福永利用了附近村莊的農業勞動力,給附近農民創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。
歷史傳承的背后是不斷發展,同福永將酒業融入旅游,進行業態融合,將品味獨特的各種果酒和傳統手工釀制酒融入農業休閑旅游、親子游服務,讓人們在體驗生態農業的同時也能及時感受到老底子的味道。
將酒業融入旅游,進行業態融合,將品味獨特的各種果酒和傳統手工釀制酒融入農業休閑旅游、親子游服務,讓人們在體驗生態農業的同時也能及時感受到老底子的味道,利用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帶到全國各地,將“同福永”品牌美名遠播。
十余年時間,同福永酒業多元化發展理念逐步成熟,市場經營思路逐步開闊。如今,位于塘棲西河村廠區邊的百畝果林也開始進入豐產期。這片郁郁蔥蔥的果林,是同福永品牌興旺景象的新見證。如今,“同福永”品牌已在全省、全國乃至海外均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,尤其是近年來“同福永”與互聯網結合,迅速開啟的“電商之旅”,更是讓老字號煥發了新活力。
悠悠運河水,承載著許多漸漸遠去的夢想和榮譽,清朝、民國、新中國,老字號一脈傳承百年從未中斷;醬香、酒香、花果香,同福永推陳出新再譜華章。